教育解决方案概述

教育信息化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路,随着国家的重视与投入不断提高,数字校园建设不断完善,校园应用系统也开始呈现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状态,学校环境、资源、沟通的数字化范围变得空前庞大。然而,数字校园的扩张也逐渐带来了一些问题,那就是电子校务没有充分拉通各院系的业务系统,信息流程割裂无法互通,资源重复投入而缺乏整合,复用性不强。这些问题普遍表现为软件资源、硬件资源、人力资源三个维度的整合不足。

软件资源整合不足—不同部门,不同业务系统由不同院系部门负责建设,造成信息编码不统一,流程难互通,形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岛。而这些孤岛造成全校信息数据挖掘难,无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撑,无法为校领导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支撑。

硬件资源整合不足—不同系统构建独立物理子网,比如一卡通系统、安防系统、某某院系特有业务、某某科研课题、远程抄表系统等等都建立了一套独立物理网络、独立的服务器资源,甚至是独立的机房,这些系统星星点点分布于学校各个角落。服务器资源无法横向共享,CPU、内存等计算资源无法整合,网络资源无法整合,不仅造成信息化投资大、而且造成故障点多、维护难等诸多问题。

人力资源整合不足—各院系信息化人员难以有一个自而下,面向全局的IT建设统一思路,往往各自为政,只顾"小家"不顾"大家"。而且各院系信息化人员水平参差不齐,各信息系统效用难以均衡发挥。

循序渐进, 向云迁移

云计算是一种新的IT资源提供模式,它可以帮助学校以新的方式组织割裂的信息资源,按照各部门各用户所需,定制化交付服务。我们来共同探讨校园IT向云模式迁移的思路。

前提

IT资源大集中—学校只有建立了数据大集中的资源中心,将各院系分散IT系统整合,消除原有院系IT短板,才能有全局统一IT架构,才有可能交付更高质量的服务、才能降低建设成本。

方法

IT资源虚拟化—只有虚拟化才能按需交付,只有虚拟化才能易扩展。虚拟化技术可以把用户所需的软件、硬件资源虚拟化,资源在后台资源池中动态分配出来。同时也为学校降低投入、降低资源闲置率,提升核心业务提供资源保障。

目标

按需交付IT服务—资源可以无障碍被获取,资源与使用者要合理匹配。院系不再关心建设维护IT系统,而是关心业务能否得到IT系统的支撑保障。各院系将回归IT用户的角色,不再为本不属于他的IT建设、维护任务而分散精力。

虚拟化可以包含方方面面,从服务器虚拟化到网络虚拟化,从存储虚拟化到桌面虚拟化等等都是把一类IT资源动态整合,再合理分配给相关用户与部门。而校园建设云将会着重两个层面:云数据中心,包括虚拟机交换、迁移、管理等一系列问题;云网络,包括不同云用户如何合理获取相关资源的权限,如何保障他们无障碍使用云的服务等问题。

"云"动未来校园

通过向云迁移,学校将各类IT资源有序整合,并按需交付服务给各院系及个人用户。这一变化的价值将在多个层面得到体现。

学校层面:

  •  资源复用,避免院系重复投入,每年全校IT开支大幅降低
  •  提升资源可用性,有效规避IT设施闲置情况
  •  提升整体IT服务水平,提升学校科研、教学效率,提升竞争力

网络中心层面:

  •  从单纯支撑部门向管理部门转变
  •  将全校工作流程向数字化落地
  •  牵动全校各部门,负责建设的领域更广
  •  降低投诉率和故障率

师生用户层面:

  •  电子书包,随时随地学习、科研
  •  科研获得更强大计算资源
  •  数据可靠性提高,不再担心个人数据丢失和被窃取的种种风险
  •  更低的软件购买成本

信息化主管层面:

  •  地位与话语权的提升
  •  带动学校对信息化更大的投入
  •  形成对信息化发展更有力的推动

九州泰岳以方案的不断创新,整合各大厂家产品资源结合客户实际应用需求,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和服务!

解决方案

  • 在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,我们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很多技术创新为我们的生活、工作、娱乐带来巨大的改变,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应该说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两个技术领域,这两个技术领域也在对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。
  • 随着学校对现代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,越来越多的业务已经承载在校园网中为学生老师提供大量的应用。这些业务系统对于学校来说虽然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网络,但是学校并不是一个天然的网吧,需要对任何接入的终端用户实施有效的管理......
  • 国内高校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,校园教学、科研、校园生活、校园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,校园信息化提升了教学、科研、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效率,但也面临一些问题,问题可以用“慢”和“忙”两个字总结,“慢”,如,应用响应慢,选课慢,二级学院IT需求响应慢;“忙”,如,不同应用系统维护忙,网络故障维护忙,一卡通故障现场维护忙,为二级学院提供IT服务忙。

了解更多 >

成功案例

  • 北京语言大学创办于1962年,时名为“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”;1964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定名为“北京语言学院”;1996年6月更名为“北京语言文化大学”;2002年7月校名简化为“北京语言大学”。建校以来,学校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,形成了完备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,在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领域有着显著优势和重要影响。进入21世纪,北京语言大学立足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,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,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增强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,致力于世界一流语言大学建设。
  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历经华北公安干部学校、中央公安干部学校、中央人民公安学院、中央政法干部学校等时期。1984年1月,改建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。建校60多年来,为全国公安政法机关培养、输送了20余万名各级领导、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,被誉为“共和国警官的摇篮”。公安大学也同样面临其他大学的问题,例如带宽控制、内部课程系统访问、办公系统访问、出口效率等管理优化问题。我司通过在公安大学网络出口设计负载均衡提高了上网效率、同时通过防火墙等安全系统确保校园网络安全,在主干上通过上网优化方案,确保内部学生及教职员工上网应用带宽得到保障,通过构建VPN系统方便了移动办公业务的开展。
  • 北京大学(Peking University)简称“北大”,诞生于1898年,初名京师大学堂,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,也是第一个以“大学”之名创办的学校,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。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,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,行使教育部职能,统管全国教育。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,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、理科、社科、农科、医科等大学学科,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。
  • 北京理工大学创立于1940年,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,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,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,李富春、徐特立、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。学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,首批进入国家“211工程”和“985工程”建设行列;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国QS“世界大学500强”中,位列入选的中国大陆高校第15位。
  •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,原名中央体育学院,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,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,是全国重点院校、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大学,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,隶属国家体育总局。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,占地面积约1100余亩,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,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共百余个。
  •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(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)创办于2004年2月,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。2014年5月,教育部批注学校转制并更名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。2014年9月,学校成为湖北省首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。

了解更多 >